有一种大义叫不留名
 2022-01-25

  自“奥克密戎”疫情发生至今,时间已近一个月。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,市慈善协会财务部每天都会收到为津城抗疫普通百姓的捐款,这些捐款有的通过协会的网上捐款账号,有的是本人亲自来协会捐款;有的上千上万,有的几百几十,但无论什么方式捐款多少,捐款不留名成了这次爱心捐款者的突出特点,以至于追踪这些捐款者,及时为他们开具捐款凭证,成了协会财务部工作人员的又一重要任务……

  为什么不留名?为什么要从并不多的工资和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捐赠?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?终于,从一位不愿留名的捐款大姐那里得到了答案——

  捐款6000元署名“白女士”的大姐,看上去已六十开外。1月23日一早,她骑着后带“宝宝座”的自行车来到协会,到财务部递给工作人员六叠百元钞,显然是刚从银行取出的。她执意不登记也不留名,在财务部工作人员再三恳请解释:”协会规定必须为每位捐款者开具捐赠凭证,而且所有捐款要入账公式,向捐款者说明捐款用途。”大姐才不得已在登记本上捐款者一栏上写下“白女士”。

  “您为什么不写全名呢?”协会的工作人员问。“我就是普通退休职工,退休金也不多,所以只能捐这些,真不好意思。那些在津南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和下沉干部、志愿者太不易了,那么冷的天那么大的雪,有家不能回,不都为咱天津老百的健康安全嘛,我这点钱顶不了什么,也就是通过市慈善协会向他们表达一下敬意,让他们知道咱老百姓感恩在心,感谢他们的付出。”

  在等待工作人员打印捐款发票时,大姐与工作人员聊了起来,感觉得到大姐此次捐款,充满感激,情深语多,她说:这次天津抗疫市委、市政府决策果断,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,“下沉”干部负责给力,志愿者一呼百应,总之通过这次抗疫,我觉得咱所有天津人都够意思,值得骄傲……这也许就是此次抗疫天津人的共同心声。

  在网上捐款不留名的人很多,协会的工作人员无法与他们交流,在但在协会捐款登记册上,可以看到那些为津城抗疫捐款不留名的记录,它是天津老百姓大义情怀的真实写照:

  1月4日署名“爱心人士”捐款一百元,没有年龄登记,从字体上可以看出,是一位暮年的老先生,因为他在金额一栏写的是繁体字

  1月4日署名“乐爱”的捐款人,捐款100元

  1月7日署名“爱心人士”捐款100元 

  1月14日署名“有心人士”捐款1000元

  1月18日署名“老同志”捐款2000元

  1月20日署名“无名”捐款1000元

  1月23日署 名“白女士”捐款6000元

  ……

  抗疫还是继续,深信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,有市委、市政府的果断决策,有全市百姓的万众一心,津城一定能拥抱明媚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