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道桑榆晚 慈情暖人间:重阳节走访慈善老人侧记
 2021-10-15

  重阳节前夕,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、市慈善协会会长散襄军的委托,协会相关负责同志分三路走访慰问100位多年如一日默默捐款支持慈协事业的老人。走进这些老人的家门,聆听他们的讲述,抚摸他们的双手,感触最深的是,尽管他们看上去都那么平凡,但却人人拥有一颗非凡的心,支持慈善事业,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他们既无悔无怨,更无需无求。一路走来听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:没做什么,不值得一提。

张禾青.jpg
张禾青大姐

  是没做什么吗?我们知道这50位老人中,多数已坚持捐款达二十年以上,从带着儿子到带着孙子,从带着女儿到带着外孙,从十元百元到千元万元,从亲自登门到孩子代捐,无论生活发生什么变化,他们都没间断过。今年82岁的郑容雯大姐,从市慈善协会创办就年年捐款,用她自己的话说,经历了三位会长,最初是带着儿子后来又带着孙子,这么做就是希望孩子们懂得做公益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幸福,捐款钱数不在多少,但要有一颗慈善的心。如今,郑大姐因糖尿病失去了视力且行动困难,于是便让孩子们替她把善款寄到协会。张禾青大姐今年88岁,当年随从部队转业的丈夫到天津拖拉机厂工作,几千元的退休金是她唯一的经济收入,但她每年捐款超万元,而且一捐就是数年。了解禾青大姐的人说,大姐的丈夫还健在时,都是老俩口一起去捐款,两位老人在战争年代相识相爱,信仰相同,追求一致,心心相通,始终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,要终生为社会做贡献。双双退休后,离开了工作岗位,他们就把做公益当成了责任。在禾青大姐居住的养老院有段佳话,就是老伴生病住院七年,大姐天天坐公交去医院看望,直到老伴去世。她说,老伴生前与她约定,要把做公益坚持下去,捐多少不重要,重要是我们俩是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,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。就这样,大姐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老伴的爱揉到一起直到今天。

张杰.jpg
张杰大姐

  是不值得一提吗?今年82岁的张杰大姐,也是为困难群众捐款多年如一日的人。胸前佩戴着党徽的大姐,虽然看上去身体不是很好,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激情,和还想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。她告诉我们,刚才她还在小区义务分捡垃圾,然后笑着拿出一包纸巾说,这是她得到的报酬。出生在青岛的她,15岁初中毕业后,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去甘肃油田成为全油田年龄最小的“知识分子”。之后,从甘肃到河北再到天津大港油田,她和丈夫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祖国的油田。丈夫是离休干部,退休后,两人相约退休不褪色,最后选择通过市慈善协会帮助困难群众。如今,她心里装着两个人的心愿,依然坚守着他们的相约。

邸占英.jpg
邸占英大姐

  年逾八旬的邸占英大姐,是南开大学的退休教师。多年来,她一直坚持捐款资助需要帮助的人。她的初衷是,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。她不止一次对人说,我是烈士的女儿,1947年父亲在解放区去世前,交待给母亲的唯一一件事是,要让女儿读书成人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。母亲牢记父亲的遗愿,希望培养女儿成才,但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是党和国家承负起培养教育她的责任,把她送进南开大学,大学毕业后又留校任教。她说,退休后她一直在思考如何继续为社会做贡献,思前想后觉得应该做公益,虽然自己的退休金不高,所能捐赠的款额有限,但一滴水汇入大海同样能发挥作用。就这样,她开始了第一次,直到今天。

朱晓芬.jpg
朱晓芬大姐

  63岁的朱晓芬大姐,是此行走访中年龄最小但捐款年头最长的人。那天,她刚生完二胎的女儿回娘家“挪臊窝”,看得晓芬大姐内心幸福满满。其实,晓芬大姐的人生并非像现在这样充满阳光,二十多年前,离婚后的她带着幼小的女儿,接着又从单位下岗,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,她几次想到走绝路。但那天,她无意中听到收音机中播放白芳礼的事迹,心被感动得阵阵发热,她说:“白大爷让我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于是,她打电话给慈善协会问,捐款多少有要求吗?得到的回答是,一分钱善款我们也收,善款有价善心无价。这下,她放心了,从最初十元钱捐起再到百元。她说,自从参与公益事业后,心里亮堂了,感觉生活有奔头了……如今,晓芬大姐又在社区组织党员为困难群众捐款,她用自己的心路历程感动也带动了很多人。

邵金玉.jpg
邵金玉大姐

  短短的交流,匆匆的行程,无法让我们更多更深地去了解这些令人感动的慈善老人,但即使如此,他们仍然使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,触摸到了一种温暖看到一种希望。他们虽然平凡,但他们的平凡却像星星之火,正在点亮一颗颗心。

1.jpg
2.jpg
3.jpg
4.jpg
5.jpg
6.jpg
7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