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6日,为期九天的天津市首届“弘扬慈善精神 永远跟党走”慈善公益摄影展圆满结束。那天,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虽然从市美术馆将全部作品撤下,但大厅里似乎依然萦绕着津城百姓浓浓的慈善情:缓缓的脚步、轻轻的交流、久久的凝视、深深的敬佩……
短短九天,以慈善为主题,以普通人作品为主的影展其观众量达到万人以上,从某种角度讲,可谓创下了当下摄影展的一个“奇迹”,说明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,中国的慈善事业在不断发展,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慈善的温度与亮度,慈善正在成为促成社会和谐的正能量,已经开始发挥党中央所赋予的“第三次分配”作用。
了解慈善公益的窗口
此次影展展出的作品在上万幅作品中精心筛选出的350幅佳作,既体现了党中央、市委的关怀,也折射出来自全社会的爱心,同时还彰显出大慈善理念发挥的作用,它无声胜有声地传导给观众一个个图片背后的故事,潜移默化地引领观众走回一个个令人感动而难忘的瞬间。多角度、深层次、全方位地感受在党中央和市委的英明领导下,天津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的历程;真实真切地触摸到充满慈情爱心的天津人,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勇敢担当,在脱贫攻坚时的一马当先,在帮助困难群众时的真诚奉献……
共同的经历、深切的感受、真实的画面,是此次吸引大量观众的重要原因,据市美术馆统计:九天来实际进馆人数统计,总人数达10364位。一位退休老教师说:过去对慈善公益活动的了解,多是碎片化的、不全面的,看了影展很受震撼,感觉每幅画面都很熟悉、亲切,特别是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白衣战士们逆行向疫区的图片,“人民英雄”张伯礼的图片,让人过目难忘。现场有一位观众问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兰国樑,为什么展览的前三幅是张伯礼、陆伟、雷平?对此提问兰副会长心领神会,笑着回答说:“他们是专家是领导,大家都知道。大家不知道的是,他们三位除了是专家是领导外,还分别是不同志愿者团队的领军。比如张伯礼院士,就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团队的发起者。听到这,提问的观众和在场的人,无不点头称赞。
天津教育出版社会于副编审说:没想到津城有过这么多慈善活动,也没想到市慈善协会发挥了那么大作用,看了展览很受鼓舞。
可以说,每位观展者都有自己的感触与感慨,但不管有多少不同的表达与观点,都展示了慈善公益的凝聚力。
慈善公益教育“打卡地”
此次首届“弘扬慈善精神 永远跟党走”慈善公益摄影展最大的意外收获是,成为众多单位与基层党组织公益活动的主场,用当下年轻人流行的话说,由于慈善公益摄影展,美术馆意外成了“网红打卡地”。据统计,九天展出期间,前来参观的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多达70多家。其中,最引人眼球的是,很多基层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展览大厅开展慈善公益主题活动,如市农委机关、天津民航机关、西青区民政等单位,组织党员干部参观;中国银行士英路支行支部、华润天津医药有限公司第一党支部、河北房建有限公司党支部、红桥之行党支部、天津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党支部等单位的年轻党员,都专程前来参观,参观后现场举办交流会,有些单位甚至把发展新党员活动也设在了展览现场。
志愿者展示风采的舞台
在展览现场,人们可以发现很多热情服务的志愿者,无论是美术馆的讲解员,还是市慈善协会旗下的志愿者团队的姑娘、小伙,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,到展览现场或义务讲解或做服务引导。难怪很多观众说,志愿者们灿烂的笑脸和热情的话语,还有他们忙碌的背影,就是最生动的公益画面,让人感觉暖暖的。
可以说,此次展览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志愿者是,天津美术馆无偿提供了展览场地,而且选派了优秀的工作人员协助布展,优秀的讲解员义务讲解;市摄影家协会选派了有经验的专家帮助选择作品,给予专业指导;藏十年公益团队从摄影展筹备开始全程配合,团队成员很多人放弃了休息日,随叫随到,尤其是开展临近时,甚至不分昼夜地忙。可以说,无数志愿者的共同努力,才使得展览如此圆满。所以,作为主办方的市慈善协会,对所有志愿者的奉献不是一个“谢”字了得。
慈善教育从第一次捐款开始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,要广泛普及慈善文化、弘扬慈善精神、宣传慈善典型,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,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心怀慈善、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,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。
现场的红色捐款箱,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,它在无声地告诉前来参观的每一位观众,慈善没有高低大小,无论捐多少钱,都是爱心的体现,都值得所有人带着尊重和敬佩的目光仰望你。
如今,首届“弘扬慈善精神 永远跟党走”慈善公益摄影展已落下帷幕,但是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漫长,用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、天津市慈善协会散襄军会长的话说,发展慈善公益事业,我们永远在路上。积水成渊、积土成山,积善成德,希望通过此次摄影展,有更多的人与我们同行,为把津城建设成慈善之都而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