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是天津西青区妙妙公益服务中心的发起人,出生在安徽阜阳地区一个曾经极为贫困的村子。父亲年幼时受到惊吓导致间歇性精神障碍,发病时对母亲拳打脚踢;母亲因绝望和看不到头的穷日子,狠心抛下她和哥哥远走他乡。为照顾生病的奶奶、守护风雨飘摇的家,她无奈退学。就这样,最美好的豆蒄年华,被一场场冷雪冰霜带走了……她曾不止一次地仰望天空发誓,等长大有能力了,一定靠自己过上好日子。
之后,她在艰难中长大了,大到可以跟老乡一起离开家乡到天津打工,而且还在天津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,甚至雇了两个工人。开始,她以为小富即安就是自己的终极目标,就是幸福的开始,没承想这种满足感慢慢地变成了日历,撕一页少一张。这时,她倏然意识到这种“幸福”,并不能让她感到真正快乐。
怎么才快乐?2012年她在天津参加了一个公益组织的活动,从这个活动以后,慢慢地爱上了公益,她在心里对自己说:原来帮助他人是那么快乐。2017年,她和一个老乡聊起做公益的感受,特别提到现在还有一些家庭因为贫穷,母亲抛弃孩子,那刻她的心像被刀尖划了一下隐隐作痛,感觉像是曾经的自己从记忆的深处一步步走来……于是,成立公益组织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。
四年前,她发起创立的妙妙公益服务中心,对接了西青区王稳庄社区困难与低保家庭的帮扶工作,从此,她成了这个社区的“常客”,只要有空就会到社区转,就去走访那些困难家庭。有一天,她无意间看到一位瘦弱不堪的中年妇女在小区里捡拾废旧物品,于是走上前去与对方交谈。交谈后得知,七年前,这位妇女的丈夫突发疾病去世,家里的经济与精神支柱倒了之后,这位妇女与女儿的生活一下陷入绝境。这位妇女没有工作,女儿因无法承受失去父亲的打击,出现了“自闭”倾向,已无法正常上学。“为什么不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?”她问,对方回答:“申请了,没批。”原因是,这位妇女名下有三万元理财产品。尽管这位妇女曾再三跟有关工作人员解释,那是姐姐为买银行理财借用了她的身份证,当时并不知会出现这个问题。然而不管怎么解释,工作人员仍要按国家的有关政策执行,也就是若名下有存款的人,不能申请低保金。所以,捡拾废品成了这母女俩的唯一生活来源。
如何帮这对母女呢?她冥思苦想的同时,又四处打听寻找合适的机会。终于,她找到了一份这位妇女能干的活儿,在家为种子公司分拣种子。她说,这活儿很适合,没技术要求,只要耐心坐得住就行,虽然挣钱不多,但可以缓解点这对母女的生活困难。从此,她定时开车往返种子公司和这位妇女家,以志愿者的身份承担运输责任。今年春节前,她从种子公司运来的种子比往常多,因为春节放假,她担心这位妇女“断工”。送去种子后,她拿出一双保暖旅游鞋送给这位妇女,因为她记着这位妇女无意中曾对她说起有个心愿,等有钱了买一双新鞋,因为她多年穿的鞋,都是别人穿过的旧鞋。
她的公益服务中心还有一项工作,是结对“失独”家庭。王昆、王玉玲的女儿是26岁时因癌症去世的,这之前,他们曾与女儿一起与癌症抗争了十年,但最终死神还是没放过他们的女儿。2004年,这个曾经欢声笑语的家,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,陷入无尽黑暗,夫妻俩整日以泪洗面,回忆成了他们的唯一享受。许是因过度悲伤,2011年王昆查出了肺癌。得知结果后,王昆不悲伤反开心,他对老伴王玉玲说:“不治了,早走早去见女儿。”“你走了,扔下我一个人怎么办?要走咱俩一起走。”那天夜里,王玉玲哭求王昆,不知不觉天露晨曦。
“从今起,我是你们的女儿,有事找我办,有话跟我说。”那天,她第一次到王家说的这番话,着实暖了王昆、王玉玲的心。那刻,虽然彼此素不相识,但都默认是“善缘”让他们走到了一起。既然是“女儿”,她就每周去一次王家,除了帮夫妇俩跑腿买药、买东西,还有一项任务是“陪聊”,给他们讲最近社会上发生的事和国家出台的新政策等等。当然,她也有发“火”的时候,比如王家堆了一房间旧衣服,旧衣服多是周围邻居或熟人捐的,捐赠人的想法是让他们把旧衣服卖了挣些钱,以补贴王昆高额的医疗费。后来,由于种种原因,市场不允许再自行摆摊,旧衣服便越积越多,天长日久旧衣服的霉腐味充满的房间。“我必须把这些旧衣服处理掉,让空气新鲜流通,同时也是保证安全。有问题,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。”就这样,她毅然决然地处理了堆了多日的旧衣服,打开窗子,让清风徐徐吹了进来。
像王昆、王玉玲这样的“失独”家庭,她对接了好几户,每户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,然后安排时间上门看望,然后为他们做一次饭,再围坐在一起吃,像女儿每周回一次家那样。
这些年,她还有一项自2016年起,雷打不动的公益活动——关爱抗战老兵。为搞好这项活动,她说服了不少民营企业成了她的支持者,每逢年节假日前,她就带领志愿者到蓟州看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耄耋老兵。一条围巾、一顶帽子、一双棉鞋、一副手套、一盒蛋糕,虽然慰问品价格有限,但她和志愿者小伙伴的真诚无价。每当她们出现时,那些抗战老兵便忘记了年龄,就为自己当年的出生入死而自豪,就能体会到来自党和国家及社会的关爱。一位老兵曾拉着她的手说:“姑娘,以后再来看俺们,啥也不用带,俺们啥也不缺,这些年党和政府出台了好政策,物质上没啥短缺的,你们来就陪俺们说说话、开开心就好。”“您老放心,我们不是大款送不了多值钱的东西,但您的这个要求我们保证做的到。”
承诺让她有了使命感,也让她有了紧迫感。她说第一次去蓟州看望老兵时,老兵健在的有三十多位,如今只有十多位。所以,她希望自己的短暂陪伴,是带给老兵们晚年人生路上的一种温暖,让他们的有生之年充满自豪……
这些年家乡是她的心头牵挂,尤其是她读过书的小学,如今每当她看到住地不远处的小学,往事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。该为家乡的小学做点什么呢?为此,她专门回了一次老家实地调查,终于找到了一个“项目”——建立图书角。她说,现在老家的学校虽然改变了很多,但学校图书馆的书,基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,从内容编辑到美术设计都与当今时代不符,所以,她要通过募集图书捐赠给学校……说干就干,为是她一贯的性格,从此,她的旧面包车里,总有一袋袋募集到的书,甭管捐赠都住在那里、捐几本书,她都亲自上门去取。最终,她不仅募集到了近千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,而且还有企业愿意捐赠图书架。
如今,很多人被她感动了,她的公益团队也像雪球那样,越滚越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