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怀慈心 以匾寄情:市慈善协会理事王恩浦
 2020-12-01

5.jpg

  在津城提起王恩浦,很多人为之感动,原因是这位貌不出众语不惊人的普通农民,数年如一日,坚持投身公益慈善,就像用心点亮并守护着一盏灯,照亮身边孤寡老人的清贫世界,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一种希望。有人曾问他:“你这是图个啥?”他听了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:“图啥?就图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们有个温暖的家。”

  王恩浦祖辈都是农民,他的家庭跟中国所有农家一样,尽管日子清贫艰难,但乐观热情是代代相传的家风。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王恩浦,乐于助人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性格。年少时,只要他看见路上有身行动不便的老人,总要上前搀扶一把;家里偶尔做点好吃的,他宁可自己少吃一口,也要送给左邻右舍的老人尝尝。初中毕业后,他回乡当了村团总支委员,工作之余经常带领团员和青年为村五保户做好事。当了生产队长后,他便觉得一个村就是一个家,村里所有孤寡老人都是他的亲人,于是老人们谁家房屋漏雨,谁家农田耕种收割缺少人手,谁家遇有红白事,几乎他都第一个忙前忙后的操持。久而久之,老人们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家人,有苦有甜都得说给他听,大事小情也都愿找他商量。

  此时,与其说老人们对王恩浦的感觉变了,不如说王恩浦对老人们的情感更深了。于是,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底涌出,使他彻夜难眠。王恩浦想干什么呢——干脆办了个养老院,把所有没人照料的老人都接到身边,照顾起来也方便。

  “王恩浦疯了吧?”这是他身边人知道此事后的 一个反应。人们知道1985年时,他先是在村里干起了服装厂,有了资金后又办起了修造厂,由于他有经济头脑加之经营有方,几年下来修造厂就有了迅猛发展,到1998年,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,成了村里的支柱企业,许多企业的老板纷纷慕名而来或谈生意,到1998年,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,成了村里的支柱企业,许多企业的老板纷纷慕名而来或谈生意,或要入股与他联营。“我没疯,我就是要办个养老院。自个儿日子过得再好不叫本事,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享福才是我的本事。”就这样,为了早日建成敬老院,他起五更睡半夜,不论刮风下雨都监守在工地上,老伴见他人都瘦了一圈,多次劝别太玩命了,可他听归听干归干。工程进入关键阶段,他更是24小时连轴转。那天,他终因劳累过度,过度劳累昏倒在工地上,闻讯赶来的人们见了不无不为之动容,一位孤老人老人含泪抱着他说:“恩浦啊,为了我们你是把命都豁出去了啊。”老王的义举感动了所有的人,村里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,使工程进度明显加快,到年底一座投资40万元,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落成,并在鞭炮声和人民的掌声中迎来了全镇十多名孤寡老人。当老人们看到自己的新家环境如此舒适优雅,厨房、浴室、卫生间、娱乐等设施要啥有啥时,都乐得合不上嘴。在这个养老院,王恩浦共赡了72名孤寡老人,并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其中。可以说,他的慈心善举温暖了一方土地,感动了四方百姓。

  有人说心怀慈善的人,他的人生世界便更加宽广。对此王恩浦感同深受,自从参与慈善事业,他觉得可以做的事情很多,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。特别是他成为市慈善协会理事后,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有需要的人。多年来,他积极参与市慈善协会开展的助学、助困、助孤等慈善活动,努力做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,他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,只有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,才能加速精神文明建设,才能让中国社会更加有温度。

  2005年1月8日,王恩浦被全国老龄办、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授予“全国孝亲敬老楷模”。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双十佳敬老之星、市级优秀共产党员。2008被评为天津市道德模范。2005年、2009年、2013年连续三届被天津市慈善协会被评为慈善之星。

  11月30日,王恩浦特地来向市慈善协会捐赠了两块牌匾。他说,协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东西部扶贫中做了很大贡献,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,他非常敬佩也非常自豪,以匾寄情。愿在协会的带领下,为慈善事业再做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