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格言13
 2019-06-18

 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苏轼(号东坡居士,)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,与父苏洵,弟苏辙合称三苏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,其为人为官正直、坦荡、廉政、勤政,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、百姓忠实的朋友。在《上皇帝书》中,苏轼曾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:勇于改过,乐意接受别人好的、正确的意见,像流水一样,自然迅速。原文是:
  “改过不吝,从善如流。”

  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,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,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,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、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,鞠躬尽瘁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抗战时期,宋庆龄发出了“救救战灾儿童”的呼吁。在国内,她积极促进我国各阶层、各党派妇女团结合作,发起为战灾儿童服务的运动,建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,收容难童;在国际上,她积极向国外友好人士和侨胞进行慈善募捐,把每一笔捐款都用于为战灾儿童服务。在保障战灾儿童生命、生活的同时,宋庆龄还十分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。她说:
  “对于贫苦儿童,不能只给他们吃饭和穿衣,还要给孩子们精神食粮,要使他们看到未来。”

  1951年9月,宋庆龄荣获“加强国际和平”斯大林国际奖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的国际荣誉,她首先想到的是妇女和儿童,便在支票背面亲笔写上“此款捐赠中国福利会作妇儿福利事业之用”,将10万卢布的奖金用于发展儿童福利事业,用这笔不菲的奖金在上海创建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。两年之后,她又把自己《为新中国奋斗》一书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儿童福利基金会。宋庆龄有一句名言:
  “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,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。”

  1981年5月14日上午,宋庆龄逝世前的15天,她靠在床上,叫身边工作人员取来纸笔,伏在木板支撑的台面上,为即将到来的庆祝六一儿童节报告会写去贺信,一字一句都倾注着她对儿童与少年的深情厚谊。她这样写道:
  “我不能前去参加这次大会,但我关怀热爱儿童和少年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。”

  湖南石门县夹山镇一个贫困小山村小姑娘易云,是一个严重的唇腭裂患者,1999年,在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的直接关怀下,易云成功进行了矫治手术,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儿。易云几次见到阎明复会长,觉得阎爷爷是可以使她无拘无束的亲人。多少年来,易云一直珍藏着阎爷爷写给她的信:
  “亲爱的易云小朋友,我一直惦记着你,你曾经是个不幸的孩子,小小年纪就吃了很多苦,但你更是一个幸运的孩子,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心与帮助。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,一个乐观向上的人,一个乐于助人的人;更希望你加倍努力学习,增长知识,把自己锻炼成有用于国家、有用于社会的人。”

 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灵石初级中学牟思敏同学,在一篇慈善文化征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:一对夫妇好不容易订到车票回老家,上车后却发现一位残疾的女士坐在他们的一个位子上。老公没作声,没有让那位女士让出座位,自己默默站了3个小时。事后,老婆对老公说,让座是善行,但这么长的路程,大可中途请她把座位还给你,换你坐一下。老公说,人家不方便一辈子,我们就不方便3小时而已。牟思敏同学对这件事进行了分析,谈了自己的感想,最后写道:
  “我们不要那些高高在上的施舍,我们需要的是基于爱和尊重的给予。因为只有那样,慈善才好看、才耐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