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格言02
 2019-06-18

 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《尚书》,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: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,结果都会达到安治;做恶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,结果都会走向动乱。其原话是这样说的:
  “为善不同,同归于治;为恶不同,同归于乱。”

  东汉末期,著名政论家、史学家荀悦在他的著作《申鉴》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: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最基本的方法,那就是止恶扬善。他认为,对受奖赏的人与事不加以提倡、鼓励,可以看作是制止好人多好事;对于受惩罚的事不加以警告诫止,可以看作是放纵后人继续作恶。下面就是他在书中写的:
  “赏不劝,谓之止善。罚不惩,谓之纵恶。”

  2010年9月29日,世界首富盖茨,“股神”巴菲特和50位中国富豪,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慈善宴会,简称巴比晚宴。在此期间,社会上议论纷呈。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曾对此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解读。李本公说:
  “对于富豪捐赠者要宽容、理解和鼓励,只有这样,才会使‘勿以善小而不为’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下去,才会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捐赠行善环境。”
  “中国慈善事业在前行的过程中,除了应汲取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,也要牢牢立足于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,开拓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慈善发展之路。”

 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作家、艺术家冯骥才谈及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创作成就时,说:
  “我这代人,永远都把责任放第一位,把爱好放第二位。只要生命还在往前走,我就绝不放弃我的责任,永不停止!”

  创作出版过《今夜有暴风雨》《雪城》等大量有影响的小说、散文、随笔及影视作品的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,曾用四句话来表达他对“文化”的理解,那就是:
  “植根于内心的修养,无需提醒的自觉,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,为别人着想的善良。”

  对于从事慈善事业的美国大资本家,历来的评说往往是毁誉参半。英国著名作家威廉·肖克罗斯在题为《用金钱来变革社会》一文中说:
  “大慈善家通常都遵循这样一种简单的模式:其一,通过富有争议,有时甚至引起公愤的手段赚取数十亿美元的财富;其二,将这笔财富中的一部分捐赠给诸如大学或图书馆之类的社会机构,以使公众对其的厌恶逐渐转化为敬重。”